0.半年记?

其实把记录的时间线拉长也不错,首先一旦有过一次之后我就再也不会因为不写博客而愧疚了,其次在回忆并记录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半年来真的经历了不少厉害的事情!而且并不仅仅是工作!

虽然我不得不承认,我写不出东西的原因有二——最大的原因就是工作把我的精力消耗殆尽。

当然了,第二个原因——我没在工作的时候基本都跟我女朋友待在一起,表达欲不是消失了,而是转移了。都说爱情是文学的土壤,在我看来痛苦才是文学的土壤,在我幸福的时候我什么都写不出来,倒是痛不欲生的时候往往都滔滔不绝。

谨以此文纪念过去的半年。

1.二周年:生日快乐山茶花

今年(博客年(?)没有更新二周年的原因是,8月9日前后我正在旅游呢ww

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在这一博客年内阅读或喜爱我的文章的读者,感谢我的女朋友和我的象友,感谢所有帮我改代码的AI老师和陌生网友,山茶花站问世两年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感觉自从不预设读者之后,我写东西纯属自恋自怜,偶尔无病呻吟,偶尔又散发一点短小的文笔,偶尔变成了碎碎念,但这都没有关系,我还是像从前的我一样喜欢自己的文字。

它仍然是我引以为傲的作品。

2.两转南京,两趟昆明

2.1 为什么南京总是雾蒙蒙的?

——十一月再次去南京时我又发出这样的感叹,果不其然还是我的眼镜花了。

和小贝在一起去哪里都无所谓,反正也只是普通的周末,我们俩也去不了哪里,我觉得南京就挺好的。

秋天的南京给我一种又冷又热的感觉,往禄口飞了两次,两次都是下了飞机汗流浃背(夸张)地褪去一到两件衣服。贝贝说只有从昆明来的才穿成这样。

相反是贝贝穿得格外松弛,不过她是个体温很高的人,我可能已经被我家蜥蜴同化为变温动物了!

这两次跟着小贝“深度游”南京,得出的结论是南京确实是个饮食品种很丰富的城市,在我心目中就“吃”这个方面已经完胜某省会和某超一线直辖市(博主你可以直接说的反正也不会得罪人你过去三年骂某市餐饮骂得还少吗)。

别的菜系暂且不说,至少南京烤鸭盐水鸭等等鸭鸭是真的好吃,而◯湖◯鱼也是真的很那什么。南京厨子对食物的尊敬程度是高标准的。

anyway,再这样写下去我会忍不住把我从 2022 年 8 月 2 日开始在跑站骂杭州食物的嘟文全部贴上来,但这明显违背了此文的初衷,如果我真想这样干,回头我单独用一篇博客来收集,偶尔回味一下也算是一种青春修炼手册。

让我们回到南京食物。

在南京吃得最爽的一餐是日料自助,我也不知道小贝怎么这么会找餐厅。大部分时候我吃自助总是在亏本,但如果涉及到三文鱼和鹅肝那我可是就相当不客气了!

美神三文鱼,单独放一张

另外,一些我们都爱吃的小甜品也令人印象深刻。在gelato店里小贝把它们的口味全都品尝了一遍,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也吃了她心心念念的香蕉磅蛋糕和可丽饼,吃了寿喜锅、南瓜食堂的烤肉、Gaga和一家连锁泰国菜,我对每一份食物都特别满意。

总结下来,和味蕾同频的人谈恋爱真的很开心。小贝之前问我如果我们俩口味相差太大该怎么办,我心想全中国和我口味相差太大的应该只有杭州厨子(怎么又绕回来了)。

第二次去南京的时候正赶上深秋,趁着日落时分贝贝带我去了玄武湖。虽然周末人很多,但夕阳实在是精彩至极,最后披着微凉的夜色走回了城市的灯光里。

要问我还去了什么地方,顺道去的先锋书店也不得不提一嘴。我相信在它变成网红打卡地前我绝对会喜欢上它,它的藏书数目绝对是同类书店里领先的,但凡少一点穿得这样那样的潮人在里边摆拍,我也还是愿意驻足片刻挑选几本心爱的文学作品。单从我对书店的审美观点来看,它的装潢有点太密不透风了,如果能开点儿玻璃窗那便是更好。

2.2 为什么我一走昆明就晴了?

小贝冬季两次造访昆明都没能领略该城冬日应有的万里阳光,真替昆明文旅捏一把汗。而且好巧不巧昆明也就冷了她来的这么几天。想起早些年在昆明人手机中流传甚广的meme:一块被厚重积雪覆盖的“昆明天天是春天”广告牌.jpg。

行吧!我个人是极其讨厌阴天的昆明的,好在海鸥依然如约而至,我们的心情也不会因为天气受到半点儿影响!

3.闲来饮酒,书影剧游

3.1 最终祭,再见了所有的喷3

3.2 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

《恋爱的犀牛》昆明场上映,我终于实现了大二以来的心愿。

依然是热泪盈眶地听明明唱《玻璃女人》和《氧气》,听着马路的诗心脏颤抖地痛,默念着被我背了无数遍的台词。

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

某年某天傍晚我望眼欲穿,不知道在看什么,只是大脑空空地在紫色的天空下走向我的排练厅。那时的我没有爱人,却在冬天的当代文学课上读着文字里的爱情背着所有人哭了无数次,在金承志的温州话合唱曲里为不知何人心痛着,可能是阿妹,可能是顾远山,可能是郁达夫,可能是安娜卡列尼娜;也许就是明明和马路,就是陷在剧中的我。对往昔的念想是对自己的残忍。

爱情是掠过我身体的不留痕迹的无处不在的风。

3.3 活在汪曾祺笔下的昆明人

我和贝贝说我是因为读了汪曾祺才开始喜欢昆明的。这句话一般真一半假。读大学前我对昆明没有特别的感情,读大学后因为某些原因萌生了难以抑制的乡愁,诸如气候和人的性格之类;但我第一次读汪曾祺是在初中语文的卷子上,一篇《跑警报》把二战期间的西南联大师生写得如此活泼有趣,防空洞里的对联、一手提箱满满的情书,我至今仍不能忘记初读文章时对昆明人(或者说当时生活在昆明的人)的喜爱。

读了汪曾祺我才开始觉得昆明的人很可爱,上了大学之后才明白小红书上说的“如果抑郁了就去昆明和大理”是什么意思。

很遗憾,它至今仍有让我极其不满的地方,我相信汪曾祺在昆明的七年也绝对无法忽视,但他刚好记录下了最有意思的昆明。例如菌子、米线、蔬菜瓜果、西南联大,云南东西南北的特产和饮食大相径庭,首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云南各种特色的集大成者,初步探寻极其丰富,想要正宗或许还得深入雪山或雨林中。

我对西南联大算是有感情,我觉得每个昆明人或许都有过。我的初中和西南联大一起坐落在一二一大街上——代表着西南联大学生反抗精神的一条路,白纸运动期间我也在一二一大街的天桥上看到了“深沉悼念乌鲁木齐遇害同胞”的手写字样。

当我在杭州的雨夜无力地翻看全国各地的反抗图片时,昆明一二一大街的夕阳下贴着这么一张白纸,大理古城里的反抗者带着狗狗一边弹吉他一边游行,他们让我的痛苦在冰冷的夜晚消融些许。

再读《跑警报》,我便只能想起白纸运动时在我的故土发生的事,园西路上有两个女生哭着被鸣笛的警车带走,前后两日的晚上,北大食堂门口贴了条幅,南传的女生杳无音讯,暴雨大作的西湖边驶过的汽车高声放着 do you hear people singing,乌鲁木齐南路上,交大的两位教授孤单地挡在成群的特警面前。没想到时隔十年,我最喜爱的散文竟成为了我的创伤触发器,在白纸运动两周年之际,每当想起那几天,我都痛苦得想要呕出泪来。

我知道西南联大跑警报的那些人——或许是昆明人或许不是,或许他们后来留在昆明了——他们的乐观与反叛刻在很多人的血液里。昆明人,也尽量晚一点投降。

第一次也或许是最后一次直面创伤书写白纸运动,祝愿所有人永远记得。

3.4 我们确实看了很多电影

4.半桶水的新挑战

4.1 事已至此,买个相机

长久以来对摄影的热爱之心不死,一直都很喜欢风景人文扫街,现在拥有了一个可爱的模特,无敌社恐也可以用她来练习人像了。

家里原本有特别特别多的机身和镜头,高中的时候从香港买了一个佳能小白,外表真的很漂亮,奈何随着手机摄影迭代更新,它的部分功能已经不满足我对单反的要求,再加上审美变化,最近一年来爱上了生活感和胶片感,富士自然成为了我的不二选择。

于是,我在一月份月初购入了富士 XT30II。

我对它的胶片模拟相当满意,1545 的套头目前来说也算是够用。机身本身也很好看,立马成为我的心头好,恨不得去哪都背着它。

重新拾起我老旧的摄影知识并不困难,但是我对它们的部分理解还处于死记硬背的阶段,期待我能用它记录下更多美丽的照片。

4.2 然后开始玩毛线

起因是过年期间太无聊,看见大舅妈钩的可爱小物就上小红书搜了一下“钩织”,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手工能力一直保有怀疑态度,针线到手后发现这其实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儿。起针和手法都不难,就是数针目有点费脑子,对于单线程人士来说钩两针就要从头数一遍针目确实相当不友好。不过感谢科技,一个简单的计数器 app 可以解决大部分时候我记不得针目的难题。

目前来说我已经可以织出大部分有视频讲解的 2D(?)产物,但做出来的效果良莠不齐,关于图解和文字解说还是需要再多学习一下!

5.去认识新的昆明

5.1 巡津街,工业园

小学放学天天要路过的“东寺街西寺巷”(方言读作东寺该西寺沆)竟也成了网红拍照点,跟我第一次听说我家后面那条臭水沟成了小红书出片热门地的时候一样震撼。

好吧,我承认我确实很感兴趣,因为那边的咖啡店名取得都怪有意思,而且人烟稀少,比文林街略清净一些。当然了我还是喜欢文林街更多一点。

话不多说,主要也是为了磨合新相机才去的,让我们直接看图。

随后我有打车去了趟工业园,里面跟它火起来之前相比也是大变样了,《漫长的季节》取景的那个旧电影院完全封死了,连门头都看不见,倒是对面的红教堂还挺有韵味的,可惜没有阳光。

5.2 真庆观

5.3 海埂公园,海晏村

6.穿着棉袄过年